关于“蒙牛伊利控制国家乳品标准”的说法,最近又登上了热搜。印象中,这已经不是乳业两大巨头第一次遭遇关于“操纵标准”的舆论风波了。是非曲折以及要还原当时事情的全过程难度有点大。不过,我们从媒体公开报道,特别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政策文件的解释说明,是能够看出此事件的端倪的。
首先是为什么要制订这样一份在大众看来是“降低了的标准的乳品标准”?卫健委官网有2010年7月13日发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开篇就开宗明义地阐释清楚了标准制订的背景:“截至2009年底,我国以往的乳品相关标准共160余项,存在部分指标交叉、重复、矛盾,以及重要指标缺失等问题。为了规范乳品生产经营,保证乳品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健康,根据《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规定,卫生部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对乳品标准进行整合完善,统一公布为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背景里清晰地说明了参与机构是“相关部门”的描述,并没有“相关企业”的说法。但如果换个思路看问题,当时的乳业代表通过乳协或者自己参与了标准的讨论,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试问,制订一个国家的行业标准,行业巨头完全不参与和不知情,这合理吗?出台的标准能够符合当时中国乳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吗?而即便是蒙牛伊利参与,假设他们自己或通过乳协提供了观点和意见,国家监管的最高机构或部门就会乖乖听从蒙牛和伊利的安排?
对于这些疑惑,其实接下来是有清晰解释的,但估计情绪上头的时候,这些阐释内容是看不进去的。很多支持“乳业巨头控制国标”的人,可能确实没办法静下心来,甚至包括阅读“深扒”“控标”类似的文章,也是看个标题就跑。
在卫健委当时的卫生部这篇问答中,明确提到“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成立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完善工作开始即组成的协调小组,负责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同时成立了由协调小组各部门推荐的近7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分别来自管理部门、专业技术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以及乳品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而问答还强调“协调小组先后召开3次全体会议。专家组和起草工作组先后召开工作会议20余次,充分听取专家、学者、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等各界意见。在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基础上,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首次在卫生部网站上全文公布,公开征求意见60天,同时向世贸组织(WTO)通报。期间,共收到国内外反馈意见2000余条。专家组和起草工作组集中对反馈意见逐条进行研究处理,对标准草案进行完善。”
从内容可以看出国家相关部门的苦心和为此付出的精力,2000余条反馈意见,还专门向世贸组织通报,这其中就提到了“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的意见。那么,2000多条意见显然不是企业代表就能提完的,遍及国内外的反馈意见最终在工作小组中如何得到专家们的评估,那是相关部门和专家敲定的事情,企业在这个事情上,能有决定权吗?政府部门难道只考虑企业的意见而不管海内外的反馈了吗?
经过这样的充分的讨论进程,2010年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召开各分委员会会议审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经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
可以看出,如此严谨的政策评审出台程序,蒙牛和伊利想要操控国家标准,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乳业巨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操作降低国家标准,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在我国食品安全日趋严格管理的道路上,讲几家企业就能操控行业食品相关标准,想想就很可笑。
但是一些数据的变化绷紧了大众的神经,同时也给了一些阴谋论调生长的机会,而焦点就集中在抨击标准中关于乳蛋白含量和菌落数含量的问题。大众舆论认为,新标准乳蛋白含量要求低了,菌落数含量放宽了。
对于标准数字上的变化,卫生部的问答中也解释得非常清楚,即标准是符合当时中国奶牛产生鲜牛乳的实际情况的。文章中表示,在专家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置蛋白质指标为大于等于2.80g/100g,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符合我国生乳生产实际;二是符合奶牛泌乳规律;三是尊重客观事实。其实仔细研读,三点其实都是表明了标准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时奶牛饲养与产奶的实际情况。
问答中清晰的表明,当时中国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另外,我国绝大部分奶牛在5~9月份进入泌乳高峰期,这个季节又是天气最炎热的季节,两个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夏季生乳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季节。因此,综上所述,卫生部的结论是制订《生乳》标准作为质量安全监管的依据,便于质量安全监管的顺利实施。
同样的是关于菌落总数,卫生部解释了当时中国奶牛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5头以下比例为32.4%,这种小规模养殖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国家相关部门正是考虑到了实际情况,考虑到特别广大的中小奶农的利益,才将菌落数指标进行了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中国奶业的稳定发展。
虽然菌落数降低了,但乳业并没有因此而倒退。卫生部明确指出,“国家大力扶持奶牛规模化养殖,自2008年以来,已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1944个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场)。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生乳菌落总数将逐步降低。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养殖水平。”而且,问答中还专门提到“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也即是说,国家标准放宽了,企业标准可以更严格。
正是有了这么一份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标准,我们才有了今天乳业百花争鸣的局面,而现今乳品乳蛋白含量等各项指标早已经超越了当初制订的标准,现在的超市你根本看不到有2.8乳蛋白的乳品。当初这一份引发争议的国标因为两个数据变化被炒作至今,而其科学性、强制性、统一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被完全忽视掉,这可能也是当初标准制订的相关部门和被卷入的企业万万想不到的。
当然,蒙牛和伊利就更无法想象了。心里苦,却有苦说不出。这么多年,围绕在乳业巨头之间的是非纠葛时常被人提起,但抨击他们“降低国家标准”却是最能引发大众关注和造成舆论轰动的槽点。大众容易遗忘,所以每当有人有意无意再次提醒他们的时候,有人又会群情激愤。然后,激愤之余连同客观事实、不同观点都听不进去。因为过一段时间,激愤的人儿甚至会忘了激愤的初心,虽然这颗初心是建立在一个并不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对于蒙牛伊利来说,这样的事情还会有。作为巨头,拒绝恶意的谎言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但同时也必须要接受大众的监督和善意的批评。因为,谁让你们是巨头呢?巨头,就承担了巨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力越大,责任也就更加重大!
附:卫健委《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好事者或者太激动的,都可以去看看
http://www.nhc.gov.cn/wjw/spaqyyy/201304/92dd0dea84144045aad51dd1f2caceb6.shtml
关键字:蒙牛伊利心里苦 有苦说不出
【免责声明:商业资讯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业资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与商业资讯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