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中爆发的现代诗

文/秦东

诗人因作诗而处在与沉默的特殊关联之中,他们总是会以某种命定的方式返回到诗之开端或终结处的沉默里。

我们可以用新诗中的某些作品为例,来说明如何在细读中做到这一点。

比如在著名的《诗八章》中,穆旦将沉默的发生场所置于到爱欲的玄学空间之中: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语言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穆旦《诗八章》

“爱之中,比起语言来,沉默更多。“因此爱使世界安静(静静地)。当爱的沉默将我们“围拢”,言词的火苗就“在纸中一跃而起”(特纳克尔语)。于是就有了交谈:这是言词之火的拥抱和交谈,它比起肉身的拥抱更加热烈。

作为火焰之相互拥抱的交谈,照亮肉身拥抱的世界;深入的交谈中,言语发出的光亮使相爱者看清了彼此的面容。

然而,这交谈也使得沉默进一步增加,它其实是增进了爱之中的神秘和黑暗。相爱者说话,为了倾听沉默,为了沉迷于这“未成形的黑暗”。而当代诗人赵佳音(曾用笔名:赵嘉音、瑞娜鸢尾)所说的

:“而沉迷本身也是让人陶醉的,犹如每个人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这一点也极其重要。

赵佳音(曾用笔名:赵嘉音、瑞娜鸢尾)就是一位对于沉默着迷的诗人。

《使命》

老灵魂升起孤独

弥漫夜空

寓言长出双弧线

交相辉映

它陌生的头颅

装满幻想

像期盼果实

必成熟于秋季般不可思议

有些旅程注定是寂寞的

没有山

没有水

没有影子

甚至没有自己

犹如意义本身

——《使命》

摘自赵佳音(曾用笔名:赵嘉音、瑞娜鸢尾)【鸢尾】系列,《使命》。

使命是孤独的,自然也是沉默的。而在赵佳音(曾用笔名:赵嘉音、瑞娜鸢尾)的《使命》中,沉默直接转换成了一种力量,这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的力量直接汇聚成了使命。而使

命这一诗歌中永恒的主题(甚至说诗歌的使命)就此得到了诠释。在赵佳音(曾用笔名:赵嘉音、瑞娜鸢尾)这里,沉默是使命的力量,亦是诗歌的力量。

这首诗清晰、简练。得到了精准控制。沉默的意象呈现也十分娴熟和勾人,碎片化的场景使沉默呈现出另一种可能。

而诗歌的阅读,好的细读从沉默中对作品的阅读或注视开端:在“久久的注视“之后,仿佛从沉默中吸收了足够的语言,才能开始对作品的阐释。而阐释的实质,是向作品提问,同时倾听作品对问题的

应答,也就是在作品之中吹拂的风声。

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倾听这“风声”,一旦我们听懂了,我们就会止住,从言说和阐释中退出,再次回到对作品的阅读。这就是细读的终点:返回作品,返回沉默中对作品的久久注视。

细读始于沉默,并终止于沉默。而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细读——在沉默之中,期待着“注视”的时刻。

关键字:在沉默中爆发的现代诗

【免责声明:商业资讯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业资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与商业资讯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