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音:诗人除了才气还要有血肉

梁衡先生曾说过:“才能和思想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有才气和思想的人,即使身陷石缝之中,瘦弱如那在缝隙的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但是也有长成参天大树,做成旗杆的那一日。

当代诗人赵嘉音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她的诗歌有一个特色便是把题目作为内容和意义上的一部分置于末尾。很多人在读赵嘉音的诗歌的时候,都会觉得她的诗歌与李商隐的诗歌很相似。如果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他们二者的诗歌都算是“无题诗”,但是赵嘉音的诗歌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有所不同。

赵嘉音善于在结尾处将主题二次升华,诗歌的题目涵盖了作者的感情,能够让读者在回环之处得到一个自己思考的机会。赵嘉音的诗歌情感是层层递进的,在结尾之处达到一个小高潮,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赵嘉音的诗歌总是有着别样的魅力,这与诗人的写作理念有关——虽然有时候会描写黑暗,但是失踪代表爱和光明。

赵嘉音是一个“敢写”的诗人,在她的笔下,你经常可以看到命运、人生、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但是她与别人一味地赞颂不同,她的诗歌情感复杂,就像一杯珍藏了许久的美酒佳酿,沉淀了许多不一样的精粹。

她的“敢写”体现在她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主题,不会以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笔调去写。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都是晦涩难懂的,但是赵嘉音的诗歌不一样,她以一种清醒、理性的态度去观察人生,她的诗歌语言或质朴,或大气磅礴,但都容易让人理解。

一个真正的诗人,必然是经历过许多痛苦后,才有了自己的感悟。如果诗人没有在苦难之中冷静、思考,那她就不会有打动人心的诗歌,就不会有独特的思考。

很多人都推崇赵嘉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自身的艺术成就,更是因为诗人的思想魅力。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思想有多深远,他就能走多远。赵嘉音是透彻的理性主义者,她在现实之中思考,在苦难之中升华,在孤独之中修行。

一如赵嘉音在《爱他人如自己》中写的那样——“爱他人如自己,大道至简。”不管是写诗还是生活,我们习惯了思考太多。在赵嘉音的诗歌里,不需要多的语言修饰,也不需要我们过多解读。

诗歌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和基础的一部分,更是为了给人类提供精神的慰藉。“鸢尾”之所以能够撩拨人心,在于赵嘉音的才气和思想。一个诗人的思考,决定了他的诗作的质量,决定了他的高度和成就。光是有才气还是不够的,融入思考,诗作才能有血有肉,灵活生动,才能打动人心。

关键字:赵嘉音

【免责声明:商业资讯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商业资讯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与商业资讯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推荐阅读